• <ul id="ikuqo"></ul>
    <tfoot id="ikuqo"></tfoot>
    <tfoot id="ikuqo"></tfoot>
  • <ul id="ikuqo"><sup id="ikuqo"></sup></ul>
  • 閱讀 | 訂閱
    閱讀 | 訂閱
    電子加工新聞

    簡單但不容易——突破量子級聯激光器的閾值功耗紀錄

    星之球科技 來源:雪球2022-01-13 我要評論(0 )   

    我們知道,光有不同的波長。在可見光波段,不同波長的光顯示出不同的顏色。紅光的波長大約 700 納米,黃光波長將近 600 納米,而藍光的波長大約 400 納米。其實,光作為...

    我們知道,光有不同的波長。在可見光波段,不同波長的光顯示出不同的顏色。紅光的波長大約 700 納米,黃光波長將近 600 納米,而藍光的波長大約 400 納米。

    其實,光作為一種電磁波,它的波長范圍遠遠不止可見光。生活中常見的夜視儀,機場、車站用來監測體溫的熱成像儀,就是利用中紅外(大約 3-12 微米,1 微米 =1000 納米)這個波段的光,但人并不能直接看到它們。光的頻率和能量成正比:波長越長,頻率越小,能量越低。

    要想得到光,就需要有光源。光源有很多種,比如白熾燈、LED、激光器(Laser),等等。激光器離日常生活并不遙遠,常見的光電鼠標,里面的發光元件就是激光器。這種激光器作為一種半導體器件,利用的是電子的躍遷——電子從能量高的地方(能級)落到能量低的地方,會以發光的形式釋放出能量的差值。與 LED 不同的是,激光器里這些電子躍遷發出的光,不同光子之間高度一致,它們擁有完全一樣的頻率。而且激光器發出的光往往功率比較高。單一頻率,高功率,是激光器的兩大特點——盡管不是所有激光器都有這兩個特征。

    因為不同材料的電子,在躍遷時能量的變化差異很大,所以激光器可以在很多不同的頻率范圍工作。量子級聯激光器(quantum cascade laser,QCL),就是中紅外這個波段主流的激光器類型。它的具體工作原理比較復雜,在這里就不贅述了。量子級聯激光器的主要用途是氣體監測、環境保護,很多溫室氣體的吸收譜集中在中紅外波段,所以基于 QCL 的氣體監測系統可以非常靈敏地探測到這些氣體。世界著名的瑞士少女峰山頂上,就有一臺這樣的 QCL,用來監測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濃度。


    制約 QCL 廣泛應用的一大因素是高功耗。因為特殊的原理,QCL 的功耗基本都在 10W 以上,相當于家用照明 LED 燈泡的功率。這種器件在工作時依賴強大的散熱系統,比如水冷;而這些主動散熱的系統往往非常笨重,難以便攜移動,從而制約了 QCL 在移動平臺(比如無人機)上的使用。


    怎么降低 QCL 的功耗呢?降低功耗的關鍵,一方面是把器件尺寸盡量做小,另一方面是盡可能減小器件的能量損耗。激光器的核心部分是一個損耗很低的腔體。理想情況下,最簡單的低損耗腔體,就是兩面平行、相對的鏡子。光在兩面鏡子之間來回反射,如果跑不出去,又沒有被吸收的話,損耗就是零。在設計中,為了降低損耗,就要使這兩面 " 鏡子 " 的反射率最大,常見的做法就是在兩面都鍍上金屬(比如黃金)。因為金屬的反射率接近 100%,所以這兩面鏡子組成的腔體損耗就非常小。

    但這樣的設計有一個致命的問題,那就是兩面都完全鍍金的話,光就徹底跑不出來了。這樣的激光器雖然損耗很低,但是無法出光,沒什么用。那么怎么讓光跑出來呢?最直接的辦法無疑是在金屬鏡子上開一個小孔。開了孔以后,光就能跑出來了,然而鏡面的反射率隨之下降、激光器損耗會隨之上升,功耗還是降不下來。所以我們在此處最究極的追求,是可以既讓光出來,又不降低損耗,這樣就能把 QCL 的功耗進一步降低了。

    通過大量的計算機模擬,我發現還真有這種辦法。對于 4.5 微米波長的光來說,如果在金屬鍍膜上開一個直徑 990 納米的圓孔,不僅出光功率可以大幅提高,而且金屬鍍膜的反射率竟然也可以同時提高。換句話說,激光器的功率和功耗可以同時得到優化。

    這怎么可能呢?透射和反射同時提高,這似乎違背了能量守恒定律。通過仔細研究發現,激光器的光在被金屬鍍膜反射之后,并不是全部都會進入到腔體、并反射到另一面,而是有一部分耗散掉了。光在激光器的腔體里傳播時,其實是一直被束縛在一個比較狹小的 " 管道 "(波導)里。當光被金屬膜反射后,有一部分發散 " 跑 " 掉了,無法重新進入到 " 管道 " 里。如果在金屬鍍膜上打開一個直徑 990 納米的圓孔,那么這個圓孔實際上會起到透鏡的作用,把反射的光重新 " 聚焦 " 到 " 管道 " 里。相比于沒有打孔的情況,這時雖然有光透射出去(出光功率提高),但是有更多原本耗散掉的光,又被聚焦到了 " 管道 " 里,所以進入 " 管道 " 的反射光也變強了。于是,在提高激光器出射功率的同時,損耗也降低了,最終實現了下降激光器功耗的目標。

    這個原理聽上去很簡單,要想實現并不容易。這里說的圓孔直徑大約 1 微米,是人頭發絲直徑的 1/70。若論面積的話,則是頭發絲切面面積的大約五千分之一。這個孔不僅很小,而且尺寸必須非常精確。我在模擬和實驗時發現,如果孔的直徑誤差超過 100 納米(0.1 微米),降低損耗的效果就無法達到了。


    經過反復的探索和嘗試,這一結果最終成功得到了實驗的驗證。我在激光器兩邊的金屬鍍膜上,先后打開了兩個直徑 950 納米的圓形孔。開這兩個孔之后,不僅激光器的出射功率大幅提高,而且(閾值)功耗下降了 25%。這樣下來,最終的(閾值)功耗降低到了 143mW,比之前的世界紀錄低了 40% 以上。這么低的功耗,使得激光器連續運行時完全不需要任何散熱系統,而且理論上用電池就能驅動,未來可能會廣泛擴展 QCL 的使用場景。遐想一下,也許有一天,在每個智能手機上裝一個 QCL 傳感器,也不是沒有可能的事情。


    雙面鍍金,是最簡單、最基礎的低損耗設計。打孔,也是最直觀、最本能的出光辦法。把這些非常簡單的設計組合在一起,竟然實現了有違直覺的現象,還突破了一個指標的世界紀錄。這正是物理學 " 美 " 的一面。簡單本身,就是一種美。我很欣賞段永平說過的一句話," 堅持做正確的事,簡單但不容易(simple but not easy)"。我想這個小小的科研工作,也許算得上 " 簡單但不容易 " 了。


    轉載請注明出處。

    制造業激光激光技術
    免責聲明

   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,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,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。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,并注明"來源:激光制造網”。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。
   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。
   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,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,并提供身份證明、權屬證明、具體鏈接(URL)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。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,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。

    網友點評
    0相關評論
    精彩導讀